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幾乎到處都要用到電。如電燈通電會發光,電動機通電會旋轉。電究竟是怎樣一回事?在電線里有什么東西通到電燈、電視機里去?要了解物體帶電的根本原因,首先必須了解物體的內部結構。
自然界的一切物質是分子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組成。每個原子,都是由一個帶正電電荷的原子核和一定數量帶負電電荷的電子所組成。這些電子,分層圍繞原子核作高速旋轉。正電荷與負電荷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特性。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原子,它們所具有的電子數目也是不一樣的,例如鋁原子有13個電子。在通常情況下,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和電子所帶的負電荷在數量上相等,所以物體就不顯示帶電現象。原子核吸引電子的吸力大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如果由于某種外力的作用,使離原子核較遠的外層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從一個物體跑到另一個物體,這樣就使物體帶電,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獲得電子的物體帶負電。一個帶電體所帶電荷的多少可以用電子數目來表示,不過在實用上這個單位的大小,我們常以庫倫作為電量的單位。
1庫倫 = 6.24×1018個電子電荷
電量的符號用Q表示。當電荷積聚不動時,這種電荷稱為靜電,如果電荷處在運動狀態,我們就叫它動電。